“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秦淮河,古稱淮水,是金陵古城的護城河,也是中華千年文化的載體。水源啟于江蘇省句容市,像一條蜿蜒的玉帶,緩緩流淌過南京這座古老的城市,最終融入長江的懷抱。秦淮河作為南京的靈魂和生命線,其水質狀況不僅關乎生態平衡,更關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為深入了解秦淮河水質情況,對母親河保護工作提供數據支撐,“碧流秦韻長”水質檢測小隊圍繞秦淮河多點位展開調研檢測工作,也拉開了“碧流秦韻長,詩繪生態章”秦淮河保護的第一章
圖1 小組成員合照7月9日,小隊成員前往南京市溧水區的秦淮源公園、晶明村、江寧區的誠信大道橋、秣陵碼頭四處點位開展了水質調研工作。團隊進行了一系列細致的水樣采集工作,記錄了水域附近的植被生長情況和周邊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充分地分析了各方面影響因素,為后續制定治理方案做充足準備。
圖2 誠信大橋采樣照片在誠信大橋采樣點,鄭聚鋒老師和團隊成員協調合作,在陡峭的河岸邊為小隊采集到了珍貴的水樣。
圖3 誠信大橋采樣照片(2)水樣采集任務圓滿結束后,小隊成員攜帶著寶貴樣本返回校園,隨即投入到緊張而有序的樣品檢測工作中。通過測定水樣pH值、化學需氧量(COD)、溶解氧(DO)等重要水質參數,對進行深度剖析與整合,以時間軸與空間分布兩個核心維度,力求精準揭示水質變化背后的驅動因素及其演變規律。
為進一步直觀展示研究成果,小隊成員熟練運用各類專業軟件,精心繪制出詳盡的分析圖表,并據此撰寫出內容詳實、見解深刻的實踐報告。這一系列工作不僅加深了團隊對秦淮河特定流域水質現狀的全面認識,還結合當地植被覆蓋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水環境治理策略,為改善該地區水環境質量貢獻了智慧與力量。
圖7 實驗室檢測照片在本次暑期實踐活動中,成員們在導師的悉心引領下,歷經從初期主題的精心構想到細致分工與充分準備,再到后續具體實踐的扎實執行,全程不僅極大地鍛煉并彰顯了資源環境學子的實踐操作與創新能力,還成功實現了理論知識向實際應用的深度轉化,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此外,“碧流秦韻長-水質檢測小隊”水質保護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超越了單一的科學知識學習范疇,它更像是一座橋梁,連接著學術研究與公眾認知。活動積極向市民普及水資源保護的科學知識,通過多樣化的科普宣傳方式,有效提升了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激發了社會各界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注與參與熱情。
將環境保護視為生產之基,我們如同珍視雙眼般守護著這片凈土,資環青年們誓將以滿腔熱忱,為清澈水源貢獻一份溫暖;以不懈努力,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征途中點亮一束光芒;以實際行動,為構筑美麗中國添磚加瓦,矢志不渝地投身于秦淮母親河的生態守護之中,讓愛河之心,代代相傳,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