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現如今對于大學生每年畢業的有很多。但是對于現在來講每年就讀大學的想必是更多。大學新生步入新的環境想必內心心理都會有一些問題產生。下面就為大家詳解介紹下大學新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及解決辦法!大家一起來看看,這些問題你是否發生過呢?
一、大學生新生容易產生的幾種心理問題
1.焦慮 焦慮是一種情緒反應,是個體對當前或預感到的挫折產生的一種緊張、憂慮、不安而兼有恐怕的消極的情緒狀態。它包括自信心、自尊心的喪失,失敗感與罪疚感的增加等。而過度的或過于持久的焦慮會損傷他們正常的心理活動,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如憂慮癥、神經衰弱等,從而嚴重地影響大學新生的正常生活和學習。
2.冷漠 冷漠是個體遇到挫折后的一種防御手段。它包括缺乏積極的認識動機、活動意向減退、情感淡漠、情緒低落、意志衰退、思維停滯。在生活中,當一個人面臨困難和挫折時,表現出漠不關心的心態,以來保護自己。具有這種性格的人,缺乏進取精神,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終日隨波逐流,無所事事。
3.狂妄 狂妄自大是對自己的品質和才能給予過高的估價而產生的一種虛狂的心理狀態。具體表現為:自以為是、任性逞能、目中無人、事事以我為中心,好發表自己的見解,聽不進別人的意見等。
4、自卑 自卑表現為喪失信心、膽子小、信心不足。病態的表現為:怕見生人,一見生人就會全身緊張,手足無措,惟恐別人笑話自己,自我感覺一切不如人,對前途完全失去信心,人際關系冷漠。
二、造成大學新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1.學習方面的不同 中學和大學都要學習,但學習目的和方法等都不同。中學時,教師不厭其煩地“傳道、授業、解惑”,負責的態度一點也不亞于父母對你的關心。大學則實行學分制,學習完全靠個人,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有些中學時的姣姣者,由于對大學的學習方式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強手如林,昔日的優勢風采不復存在,自尊心和好勝心得不到充分滿足,家長和個人的期望值過高,容易產生失落感。
2.環境的不同 在中學,為迎高考,除了學習,一切事情家長代勞,加上獨生子女驕生慣養,上大學后,一切親力親為,適應能力不強的就會經常被孤獨不安、焦慮所困擾,尤其是習慣了農村生活環境的大學生到喧鬧的城市后,易產生壓抑和自卑感。
3.人際交往的不同 中學里的人際關系要簡單些,一心只讀“圣賢書”,而大學同居一室的有來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城鄉背景,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性格,他們之間的磨合是個新問題。一些學生個性強以自我為中心,不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性格內向的學生不合群,孤獨寂寞,經常埋怨自己沒有,甚至想逃避。
4.戀愛方面的不同 有些剛入學的大學生為尋求安慰、擺脫空虛和寂默,也有的為滿足一種虛榮心,開始尋找異性。他們不知道接觸到什么程度合適,有時候,他們根本不知道傷害了對方,反過來也傷害了自己。異性的接觸,易形成失戀、暗戀等現象,嚴重時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學習。
三、大學新生心理問題的調適建議:
1.做好新生入學教育,營造溫馨氛圍,幫助新生盡快適應新環境
大學生入學后,做好新生入學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過報告、座談等活動,讓大學生意識到大學與中學的不同,告知他們可能遇到的困難、出現問題,讓學生有個思想準備。建立并指導一個有凝聚力班委和團支委,多組織有益、健康的集體活動,幫學生熟悉校園環境,讓同學在活動中增加了解、增進友誼,彼此敞開心扉,傾吐心聲,讓新生消除陌生感,盡快適應新環境。
2.因人而異地幫助學生確立符合自己實際的中、近期目標
心理障礙往往源于挫折,而一個人心理上能否體驗到挫折感,與他的抱負水平密切相關。如果自我抱負水平過高,失敗的機會就愈多,則更容易體驗到挫折感。如:一門功課兩人都考了80分,如果一個人原定目標為90分,他便有可能產生挫折感,而另一個人原定目標為70分,他便沒有挫折感。因此,幫助新生正確認識、評價自己,制定計劃時考慮到它的可實現性,多訂一些中、近期目標,少定過高過長遠的目標。
3. 開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檔案,了解學生心理問題幫扶渠道
新生入學后,找學生談話,配合學校開展新生心理普查并建立心理檔案。了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機構的工作運行模式,重點跟蹤關注需要重點幫扶的對象,對已發現有心理危機或有家庭病史的同學,積極尋求專業機構與家庭的配合,妥善解決新生出現的心理問題。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1、 能保持對學習較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2 能保持正確的自我意識,接納自我。
3 能協調與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經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滿足的心情,善于從行動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穩定性好。
4 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于交往。
5 能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健全人格。